第四百一十五章 一幅贗品
如果是十分鐘前,李天元會很高興帶江志浩去參觀收藏室。
但是現在,知道江志浩剛剛撿了個大漏,李天元這心裏就有些打鼓。
一個經常撿漏的人無論多麽年輕,都一定是很有能力的。倘若江志浩進了收藏室看中什麽,是賣給他還是不賣?
這是一個很難抉擇的問題!
看出了李天元的猶豫,江志浩笑着道:“放心,我不是來撿漏的,純粹是來逛逛。”
李天元露出尴尬的表情,連忙道:“江先生這說的哪裏話,我可沒那個意思,來來來,這邊請。”
說着,李天元在前面主動引路。
幾人出了堂廳,便看到一個穿着紗裙,貌美如花的女子蹲在花圃中除草。
裙下擺被她撩上來,圍裹在腰間,修長的腿在紗裙遮掩中若隐若現。
晶瑩的汗珠,順着那光潔的下巴垂落,陽光投射而來,讓那張臉反射出近乎妖豔的光芒。
明明看起來如此純淨,卻又給人一種難言的魅惑力,不得不說,這個女人實在很容易激起男人的欲 望。
江志浩能清楚聽到李玉江驟然加粗的呼吸聲,這小子沒大沒小的,難怪總是被李天樂罵。
李天元也看到了王盈君,他對這位名義上的弟妹,還算比較親和。
王盈君聽到後面的腳步聲,就立刻站起來主動問候道:“大哥,三哥,玉潔。”
雖然王盈君沖喜時嫁的是李家老 二,但是她無論見到誰,都是喊一聲哥,從來不拿自己的身份說事。
這樣做,顯得她很弱勢,倒使得一些有意見的人也不好說什麽。
王盈君又看向江志浩,猶豫着問:“這位……”
“介紹一下,這位是江先生,年齡應該與你相仿。江先生,這是我二弟的媳婦王盈君。”李天元介紹道。
“江先生好。”王盈君淡聲問候道。
她的聲音如黃鹂一般清脆悅耳,倒與這幅形象很是貼合。
江先生沖她點點頭,看了眼苗圃,道:“這花園怕是要兩三年才能成型。”
“沒有關系,我很有耐心的。”王盈君回答道。
江志浩點點頭,沒有再說什麽。
其實他能理解這個女人的想法,無非是對父母把她賣給李家不滿,雖然現在李家老 二去世,自己還是完璧之身。
但如果現在回去,難保不被父母賣第二次。所以,她還不如就留在這裏,做一個自由自在的寡婦。
這樣也挺好的,江志浩想着。
“對了,你上次不是要欣賞百歲秋山圖嗎,正好江先生要去參觀收藏室,你也一起去吧。”李天元道。
王盈君露出了明顯的喜悅之色,連忙從苗圃裏出來,道:“那我清洗手腳,請等我一下。”
說着,她快步跑到一旁的水龍頭前,拿起水管對着自己的手腳一頓沖。
爛泥被水沖走,露出那白玉一般的腳趾,李玉潔也不知想到了什麽,在那看的嘿嘿怪笑。
李天元似乎明白他的想法,伸手拍在他的後腦勺上,又狠狠瞪了一眼。
李玉潔捂着後腦勺,這才算有所收斂。
沒多大會,王盈君把手腳沖洗幹淨,顧不得身上的紗裙沾染了泥水,高興的跑過來,道:“大哥,可以走了。”
李天元笑了笑,向前行去。
古董收藏室就在李家的最後一排宅院內,那裏是專門訂制的純鋼門,連牆體和地面都鑲嵌超過十厘米厚的鋼闆,安保措施幾乎可以和銀行金庫相提并論。
畢竟這裏面都是李家最值錢的東西,加起來總價值将近千億。
平日裏除了李天元外,就沒誰能輕易進去了。
來到門口又是驗證指紋,又是輸入密碼,最後還得掏出一把鑰匙擰好幾圈。
厚重的鋼鐵大門被拉開,李天元帶頭走了進去。
收藏室很大,是把好幾間房子打通,到處都是攝像頭和各種報警器。
就算是一隻老鼠在這裏經過,都會引發報警,不超過十秒鐘,附近專門看守的警衛就會沖進來查看情況。
每個警衛身上都有一鍵報警器,直通警方的指揮中心。
“天樂,你和玉潔陪江先生看一看,我帶盈君去看那副百歲秋山圖。”李天元吩咐道。
李天樂和李玉潔倒沒有什麽異議,老老實實陪着江志浩逛起來。
江志浩今天也的确沒打算把李家幾個大漏給撿了,水得慢慢煮,熱的太快,就把人吓跑了。
他很配合的隔着安全距離欣賞,沒有要拿起來的意思,更沒有出言購買什麽。
這讓李天樂心裏多少放松了一些,和李天元一樣,如果江志浩真提出要買什麽,他還真不好拒絕。
過了一陣子,江志浩溜達到第二個房間,便看到李天元和王盈君站在那裏,觀賞一副書畫。
王盈君看的非常仔細,每一個細節都不想放過,連江志浩等人過來都沒注意到。
江志浩走過來,看了眼這幅百歲秋山圖,忽然道:“這是一幅贗品。”
李天元有些驚愕的看着他,王盈君則擡起頭來,微微皺眉,道:“江先生,您了解這幅畫嗎?”
“不算特別的了解。”江志浩道。
“那您怎麽會說出這是一幅贗品的話呢?”王盈君的柳眉挑起,淡淡的道:“這幅畫上有秋山人的印章,處處顯真跡。”
江志浩笑了笑,道:“正是因為有這印章,才是假的。”
這次連李天元都聽不下去了,道:“江先生,您這話我實在不明白,為什麽有印章就一定是假的?”
“因為秋山人隐居深山,正是因為厭倦了世俗,所以他最讨厭印章這種帶有世俗氣息的東西。因此每次作畫,都隻是署名秋山人,從來不蓋章。”江志浩道:“但後來他的畫流傳出去,有人覺得沒印章顯得不好看,就私自給他加上了。反正秋山人當時已經死掉,也沒辦法反駁。”
“那也隻能說明,是真畫蓋了假章,不能代表這是一幅贗品啊。”李天元道。
“這就要從宣紙的來歷和書法字體說起了。”江志浩道:“衆所周知,宣紙的起源是唐朝,到了宋元時期,曹氏一支輾轉遷徙到泾縣小嶺後,才開始全面系統地以青檀皮為原料制作而成。但在唐朝初期,宣紙的質量很是一般。秋山人生于隋末唐初,他那時能用的宣紙,絕對不可能這麽好。”